原标题:
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,西方社会关于“中国未来向何处去”、“中国是伙伴还是对手”、“中国是机遇还是挑战”的声音也多了起来。在此背景下,星期天(16日)北京开幕的第三届“读懂中国”国际会议,意义不同寻常。
作为一个旨在增进世界对中国了解、推动中外交流合作的国际会议,“读懂中国”国际会议曾于2013年、2015年在京举办过两届。本届会议吸引了近600人参加,其中包括近40位全球著名政治家、战略家和企业家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,强调中国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、全面扩大开放,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,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,为世界提供更多合作机遇。这一阐述有力地回应了西方社会的关切,也激发与会中外嘉宾围绕“中国发展新动能,全球合作新机遇”这一会议主题,展开思辩与讨论。
就像人生哲学有终极之问一样,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围绕着中国的种种议论,可以归结为“中国三问”,即: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?它从哪里来?要到哪里去?对此,参加本届“读懂中国”会议的中外嘉宾,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与未来的角度,纷纷给出答案。
关于第一问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开幕演讲中指出,国际社会可以从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、推动合作共赢、秉持公平正义、倡导普遍安全、讲求和而不同等方面来读懂中国。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提出,要用历史、客观、未来的眼光读懂中国,看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,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。
对于第二问,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用“两重性”一词,形象地概括了当代中国的进步与不足。比如,一方面,经过40年改革开放,中国GDP从1978年的3600多亿上升到2017年的82万多亿,但人均GDP在全球只排在70位上下;一方面,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,但另一方面,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中低端水平……这种“两重性”表明: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,是在过去40年取得历史性进步基础上的再出发,也是在面临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的再出发。
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中国要走到哪里去?与会代表认为,这一问的答案是清晰和明确的,这就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,也就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,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。郑必坚认为,这不是一个称霸世界的目标,而是一个发展自己的目标,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,中国的市场力与创新力将会被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;同时,中国将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、利益共同体。
这些看法得到了英国前首相戈登·布朗的赞同。他在演讲时指出,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,会被实践所验证,而且时间比人们想象的要快。他还呼吁建立一个相互连接的世界,认为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用国际合作来打败保护主义。
公正源于了解。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再出发的关键时刻,来自全球的政治家、战略家和企业家们齐聚北京,用三天时间,从区域发展战略、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、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等方面辨析中国发展的新动能,从地区安全与新型国际关系、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等方面发现全球合作新机遇,这些不仅有助于西方社会更好地读懂中国,也将使世界从中收获良多。(国际锐评评论员)